觅句政资闲草木,荒凉于此只空庭。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12025-04-19 09:17:13

诗词原文

闲居杂感

朝代:清代

觅句政资闲草木,荒凉于此只空庭。全诗是什么?

作者:郑板桥

觅句政资闲草木,荒凉于此只空庭。

风前月下谁人问,独坐幽篁听鸟鸣。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在寻找诗句的灵感时,正是这些闲散的草木给了我帮助,而此刻的庭院却显得格外荒凉,空无一人,在风前月下,又有谁会来询问我的近况呢?我只得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那鸟儿的鸣叫。

释义

“觅句政资闲草木”意指诗人在寻找诗句的过程中,从周围的草木中汲取灵感,这些看似闲散的草木却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荒凉于此只空庭”则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孤寂,空荡荡的庭院更添几分落寞。“风前月下谁人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苦闷,而“独坐幽篁听鸟鸣”则展现了他在孤独中寻找慰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前两句通过“觅句”与“荒凉”的对比,突出了诗人虽身处荒凉之境,却能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的豁达与超脱,后两句则通过“风前月下”与“独坐幽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不失高雅的生活情趣,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流露出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仕途不顺,隐居乡间之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屡遭挫折的文人,郑板桥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反而因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而屡遭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乡间,与自然为伴,以诗书画为友,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对人生、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与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洁情操与豁达心态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