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晚秋即景
唐·钱起
林端落照尽,竹径晚风清。
蝉噪未知秋日晚,雀投如识故枝深。
寒烟生远树,夕鸟赴前汀。
惆怅孤舟客,栖栖欲暝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郎,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见长,多送别酬赠之作,擅写景抒情,风格清丽雅秀,尤善刻画细节,为时人所称,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
译文
树林的尽头夕阳已完全落下,竹林中晚风轻轻吹拂,蝉鸣声声,似乎并未意识到秋天的傍晚已经来临;鸟儿归巢,仿佛认识自己旧时的枝头,准确无误地投落,远处的树木笼罩在寒烟之中,傍晚的鸟儿飞向前面的水边小洲,我这位漂泊在外的孤舟客,心中充满了惆怅,天色渐暗,心情也更加孤寂不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秋时节的自然景象,通过蝉噪、雀投等细节,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生命的归宿感,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作为漂泊者的孤独与惆怅。
赏析
“蝉噪未知秋日晚,雀投如识故枝深”两句,通过蝉和雀的行为,巧妙地传达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本能,蝉在秋天依然鸣叫,却未意识到夜晚的降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知;而雀则能准确地找到旧时的枝头,表现出生命的记忆与归属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晚秋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钱起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面对晚秋的景色,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惆怅和孤独感,通过描绘晚秋的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背景下,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