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附: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此句为后人根据诗意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曾写过不少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体裁新颖,寓意深刻,后世广为流传。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驶入天际,只有无心的白云相互追逐。
(附加句意:为何连渔舟也争相前进,这才知道人们都是为了利益而忙碌奔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渔翁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渔翁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的句子,但这两句诗很好地概括了世人为了利益而忙碌奔波的普遍现象,与渔翁的淡泊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渔翁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传神,既表现了渔翁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又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神秘,而“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虽非原诗内容,但却深刻揭示了世俗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与渔翁的淡泊名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而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得以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柳宗元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社会浮躁与功利的批判,通过渔翁的形象,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