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门外风波僧自识,山中朝莫客曾知。
岩前新笋看成竹,池上残花照水枝。
野老逢迎唯酒熟,僧家供待只茶时。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去蓬莱无近期。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信奉道教,后皈依佛门,成为一代诗僧,皎然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僧侣生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
译文
门外世俗的风波只有僧人自己能够领悟,山中早晚的景致客人也曾知晓。
岩石前的新笋已长成竹子,池塘上残花映照在水面的枝条上。
山野老人相逢时只有酒熟可庆,僧人家中招待客人只有茶时。
闲暇时在石上观赏流水,想要去蓬莱仙境却没有近期的打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首联“门外风波僧自识,山中朝莫客曾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风波的淡然态度,以及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客人的偶尔造访,颔联“岩前新笋看成竹,池上残花照水枝”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颈联“野老逢迎唯酒熟,僧家供待只茶时”则描绘了山野老人和僧人的朴素生活,尾联“闲来石上观流水,欲去蓬莱无近期”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和对仙境的向往,但并无急于求成的心态。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对外在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首联的“风波”与“自识”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世俗的淡然态度;颔联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生命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颈联则通过山野老人和僧人的朴素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和对仙境的向往,但并无急于求成的心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他山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淡然态度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皎然也不例外,他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