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归
南朝·梁·沈约
隐侯带眼看成缓,双阙恩深更忆归。
柳色半青犹未遍,水声初暖已微微。
风前独坐思何限,月下徘徊意转迷。
归梦不知何处是,空余泪滴枕边衣。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沈约虽有多首与归思相关的诗作,但本诗内容并非出自沈约原集,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及沈约的风格与时代背景虚构创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武康)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沈约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在梁朝时,曾任尚书令,封爵建昌县侯,死后谥号“隐”,沈约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文学成就尤高,是“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沈约是南朝文学的重要人物,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在音韵学、史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著有《宋书》等史书,为后世研究南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译文
我(隐侯,即沈约自指)带着病眼,看世界似乎都变得缓慢起来,朝廷的恩宠深厚,但我却更加思念故乡,柳树的颜色半青还未完全变绿,河水的声音因初暖而微微响起,风前独自坐着思绪万千,月光下徘徊心意更加迷茫,归乡的梦不知指向何方,只留下泪水滴落在枕边的衣裳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以“隐侯带眼看成缓”自喻,暗示自己身体不佳,视力下降,看世界都变得缓慢而模糊,次句“双阙恩深更忆归”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受到朝廷的厚待,但内心却更加渴望回到故乡,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归梦难寻、泪湿衣襟的悲凉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迷茫,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带眼”、“双阙”、“柳色”、“水声”等词语都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沈约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沈约一生历仕三朝,虽然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在梁朝时,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也使得诗人更加渴望回到宁静的故乡,享受那份久违的安宁与温馨,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沈约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故乡深情厚谊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