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近承明叨谒帝,赋成平乐谬为郎。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52025-04-17 09:04:04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有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署近承明叨谒帝,赋成平乐谬为郎。出自哪首诗?

秋夕有怀

唐·杜牧

署近承明叨谒帝,赋成平乐谬为郎。

楼台接汉连霄起,灯火临风夜未央。

寂寂禁城闻漏鼓,萧萧凉苑拂秋霜。

谁怜不得凌云笔,空赋长安第一秋。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译文

我在靠近承明殿的官署中得以拜见皇帝,因写成《平乐观赋》而错误地担任了郎官,高楼台阁连接着天际,灯火在风中摇曳,夜色还未到尽头,寂静的皇宫中传来漏鼓的声音,清冷的皇家园林被秋霜拂过,有谁怜惜我未能施展凌云之才,只能空自吟咏这长安的第一个秋天。

释义

首联“署近承明叨谒帝,赋成平乐谬为郎”描述了诗人因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得以接近皇宫并担任官职,但“谬为郎”三字又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职位的谦逊和自嘲,颔联“楼台接汉连霄起,灯火临风夜未央”描绘了皇宫的宏伟和夜晚的灯火辉煌,颈联“寂寂禁城闻漏鼓,萧萧凉苑拂秋霜”则通过漏鼓声和秋霜,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冷的氛围,尾联“谁怜不得凌云笔,空赋长安第一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宫的宏伟和夜晚的清冷,以及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诗中既有对皇宫的赞美,又有对自己职位的谦逊和自嘲;既有对夜晚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秋霜带来的清冷的感受,尾联的“谁怜不得凌云笔,空赋长安第一秋”更是将诗人的无奈和感慨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当时,他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并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但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和无奈,他也通过描绘皇宫的宏伟和夜晚的清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