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飞沉俱遂志,愿将初服敌华簪。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82025-04-17 08:34:32

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早晚飞沉俱遂志,愿将初服敌华簪。全诗是什么?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收,穜穑还滋蔓。

还兹老疾俱,得闲复为欢。

尽管一身病,年长力已衰。

勤劳无闲暇,纷扰起情怀。

天命苟有常,吾心自闲泰。

穷达已前定,长久不复改。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早晚飞沉俱遂志,愿将初服敌华簪。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远离山川湖泽去游玩,在林中野外尽情欢娱,姑且带着子侄辈,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荒废的村落,在丘垄间来回徘徊,依稀记得这里曾是人们的居所,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的居民都已迁徙何处?砍柴人对我诉说,他们皆已亡故,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应当及时勉励自己,岁月不会等人虚度,漫长的秋季夜晚已到来,明亮的月光将要圆满了,果蔬开始成熟收获,谷物也长得茂盛,回到这里老病交加,得到空闲又感到欢喜,虽然身体多病,但年纪已老,力量已衰,勤劳的人没有空闲,心中又生起纷扰的情怀,如果天命真有定数,那么我的心自然悠闲自在,穷困显达都是命中注定,长久的命运不会更改,愿意留下来和你一起住,从今直到寒冷的冬天,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沉沦下僚,都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我愿意保持平民本色,不羡慕高官显宦的荣华富贵。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以及他对于人生、命运和志向的深刻思考。“早晚飞沉俱遂志,愿将初服敌华簪”一句,表达了诗人无论命运如何变迁,都能坚持自己的志向,宁愿保持平民本色,也不愿追求高官显宦的荣华富贵。

赏析

这首诗以田园为背景,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和淳朴,反衬出官场的喧嚣、复杂和虚伪,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诗人也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志向的深刻思考。“早晚飞沉俱遂志,愿将初服敌华簪”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所作,他一生仕途坎坷,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深感不满,因此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在田园生活中,他感受到了宁静、美好和淳朴,也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命运的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志向的思考而创作出来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