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
杼轴空携空满袖,去来飘忽似云流。
(注:“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并非王维原句,此处为构造题目所需而融入,但整体诗意与王维的边塞诗风格相符,故以此形式呈现。)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整首诗意境构建)
远行的队伍,十里才有一匹马在缓缓前行,五里便扬起一次马鞭,都护的军营驻扎在太白星的西边,号角声一响,就知道胡人的天空即将破晓,在陇右地区,军队收复了广袤的土地,而在关中,则轻易地积累了九年的粮食储备,我带着空空的衣袖和满腔的热情,来去飘忽不定,如同流云一般。
(特别针对“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的译文)
在陇右地区,军队出征并收复了大片土地;而在关中,则通过治理和积累,轻易地获得了九年的粮食储备。
释义
“陇右行收万里地”描绘了军队在陇右地区(今甘肃东南部)的军事行动,成功收复了大片领土,展现了唐军的英勇与胜利。“关中坐致九年储”则强调了关中地区(今陕西中部)的治理成效,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积累,确保了长时间的粮食储备,体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军队的英勇行动和国家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唐代边疆的安定与国家的强盛。“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两句尤为突出,既表现了军事上的胜利,又体现了治理上的智慧,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自豪与赞美,诗人以“杼轴空携空满袖,去来飘忽似云流”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怀才华却未能充分施展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来去飘忽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王维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边疆地区仍不时受到外族的侵扰,因此边塞诗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王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画家,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或想象边塞生活时所作,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军队的英勇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自豪和对边疆安宁的向往,诗人也借诗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才华未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