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吹彻霓裳清露下,嫦娥犹自对芳樽。
桂子初生香满袖,此身如在广寒宫。
(注:“吹彻霓裳清露下,嫦娥犹自对芳樽”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峤的《中秋月》原文,可能是后人附会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诗作情境,真正的李峤《中秋月》只有前四句,后四句为构造内容,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构造的诗作进行。)
作者简介
李峤(约645年-约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文学家、诗人、宰相,他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即有才名,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同时也不乏深刻的哲理思考。
译文
明月高悬在寒冷的夜空中,人们都说四海之内都能看到同样的月亮,但谁又能知道千里之外,是否也有风雨交加呢?当清凉的露水落下,霓裳羽衣曲已经吹彻,嫦娥仍然独自对着芳香的酒杯,桂花初开,香气满袖,我仿佛置身于广寒宫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嫦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前两句写明月高悬,四海皆同,但后两句却笔锋一转,暗示了即使在同一轮明月下,不同地方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天气和境遇,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而“吹彻霓裳清露下,嫦娥犹自对芳樽”两句,则通过描绘嫦娥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清冷和孤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美丽的中秋夜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嫦娥和桂花等意象,将中秋之夜的清冷和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对比和暗示等手法,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并非李峤原作的完整内容,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中秋佳节有关,中秋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赏月、吃月饼、团圆等,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中秋之夜往往也是思念亲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时刻,诗人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充满思念和向往之情的诗作,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和嫦娥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