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病多松宝钏,不因宋玉故悲秋。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12025-04-16 09:14:34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自是病多松宝钏,不因宋玉故悲秋。的解释

自是病多松宝钏,不因宋玉故悲秋。

风前烛影何曾定,月下花容岂易留。

淡扫蛾眉朝画镜,轻匀粉面夜梳头。

从来病骨难胜衣,况复凋零已近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自己本就多病,如同松枝上摇摇欲坠的宝钏,并非因为像宋玉那样触景生情而悲秋,风前的烛影摇曳不定,月下的花容又怎能轻易留住呢?早晨对着镜子淡淡地描画蛾眉,夜晚轻轻地匀抹粉面梳理头发,一直以来病弱的身体都难以承受衣服的重量,更何况现在已临近凋零的秋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病中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首句“自是病多松宝钏”以病弱之躯比喻自己,次句“不因宋玉故悲秋”则否定了因季节变化而悲秋的传统情感,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烛影和花容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病骨难支、临近秋天的无奈和悲凉。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诗中“松宝钏”和“宋玉悲秋”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烛影和花容的描写,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体多病,生活困顿,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诗人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写病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标题和首句中提到了“悲秋”的情感,但诗人并非简单地因季节变化而悲秋,而是通过这种情感来抒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在解读这首诗时,需要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