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戍边闻雁
(根据关键词构想附加段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符合意境)
古戍秋生画角哀,思归泣尽望乡台。
寒雁南飞声声泣,征人遥望远山隈。
(注:由于直接包含关键词“古戍秋生画角哀,思归泣尽望乡台”的完整诗句并非出自王昌龄某一首明确标记的诗中,而是根据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及关键词意境构想出的附加段落,因此以下分析将主要基于王昌龄的边塞诗特色及其代表作《从军行七首》进行展开,同时结合构想的段落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以构想的段落为基础进行翻译)
古老的边塞在秋风中响起凄凉的画角声,战士们思念家乡,泪水流尽,只能无助地望着远方的望乡台,寒雁南飞,声声哀鸣,如同战士们的哭泣,他们遥望着远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释义
诗句描绘了边塞战士在秋日里的凄凉景象和深切的思乡之情,画角声哀,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孤独;思归泣尽,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望乡台则成为了他们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而著称,在这首构想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古戍”、“秋生”、“画角哀”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边塞战士的艰辛和思乡之情。“思归泣尽望乡台”一句,更是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使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边塞诗多作于其早年赴西北边塞之时,当时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艰辛生活,对边塞风光和战士情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的边塞诗往往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构想的诗句,虽然并非王昌龄某一首明确标记的诗中的原文,但却符合其边塞诗的特色和风格,可以视为对其边塞诗创作背景的一种延伸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