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标南国洞中天,胄出西京鼎足贤。的释义

一文知千秋42025-04-15 08:09:26

诗词原文

南汉

唐·胡曾

名标南国洞中天,胄出西京鼎足贤。的释义

名标南国洞中天,胄出西京鼎足贤。

同气相求兄弟国,何须割地学刘焉。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年—?),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潭州湘潭(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为军功出身,擅长作诗,以关注历史见长,曾游历各地,每到一地必有诗作,他的诗在晚唐颇有影响,尤其是一些咏史诗,写得很有特色,在《全唐诗》中存诗一卷。

译文

在南国之中,有一个地方如同洞天福地般著名,这里的英雄豪杰出自西京(长安),与三国时的鼎足而立的贤才相媲美,这里与兄弟国家同气连枝,为何还要像刘焉那样割地求安呢?

释义

名标南国洞中天:指南汉国(五代十国之一,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在南国之中享有盛名,如同洞天福地一般。

胄出西京鼎足贤:指南汉国的开国君主或重要人物出身于西京(长安),具有与三国时期鼎足而立的贤才相似的才能。

同气相求兄弟国:指南汉国与其邻国或友好国家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如同兄弟般亲近。

何须割地学刘焉:刘焉是东汉末年的益州牧,曾为了自保而割让土地给少数民族,这里反问为何南汉国要学习刘焉的做法,暗示南汉国应坚守国土,不轻易割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绘南汉国的地理位置、人才辈出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南汉国的赞美之情,首句“名标南国洞中天”突出了南汉国的地理位置和名声,次句“胄出西京鼎足贤”则强调了南汉国的人才辈出和与三国贤才的相似性,后两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南汉国坚守国土、不轻易割地的赞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胡曾对南汉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了解有关,作为一位关注历史的诗人,胡曾在游历各地时,对各地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来到南汉国所在地时,被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南汉国,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胡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咏史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资料缺乏,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的解读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上解析仅供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