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宋代: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个中游,醉眼忽惊睨,此意难平流。
梦回处,江外晚,正堪愁,明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歌风露。
老大拂衣归去好,莼鲈何必待清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译文:
日月就像蚁在磨盘上爬行一样,万事万物都像浮云一样变幻无常,你看那屋檐外的江水,滚滚向东流去,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在瓢泉边,花草繁茂的春天我住在雪楼,我就在这中间来往游玩,醉眼朦胧中我忽地惊觉,这些想法难以平息。
梦醒时,我身在江外,正是令人忧愁的傍晚,明天酒醒后我将身在何处呢?恐怕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年老之人怎么能说这些呢!就像现在,我和陈登有同样的志趣,和孟公有着深厚的交情,我病了你来高歌痛饮,惊散了楼头积雪,可笑富贵千钧重,却不过如同头发丝一般细微,我硬语盘空又有谁来听呢?记得当时,只有西窗的明月,重新斟酒,更换琴弦,我要唱一曲歌咏风露的歌。
年老之人拂衣而去是明智的选择,何必等到清秋时节才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呢?
释义: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祝福和劝勉。
赏析:
这首词以豪放洒脱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感悟,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词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老大拂衣归去好,莼鲈何必待清秋”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之人的劝勉和祝福,作者认为,年老之人应该像古人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拂衣而去,回归田园生活,享受宁静和自由,而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也不必等到清秋时节才想起品尝,这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祝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送别友人杨民瞻而作,当时辛弃疾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低谷时期,而杨民瞻则即将离开他前往他乡,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创作了这首词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劝勉之情,词中也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感悟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