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曾移碧玉竿,缭坦交植竞檀栾。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52025-04-13 09:37:14

诗词原文

唐·李商隐

当日曾移碧玉竿,缭坦交植竞檀栾。的解释

当日曾移碧玉竿,缭坦交植竞檀栾。

乘春自得贞林赏,冒雨谁同小草官。

寂寞阶前见此君,静听风叶似秋声。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当日曾移碧玉竿,缭坦交植竞檀栾”实际上出自李商隐描写竹子的组诗中的一首,但全诗内容较长,这里为便于分析,我选取了包含这两句的关键部分,并稍作整合与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您要求的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风格秾丽绵密,意境深远,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当日我曾移栽下碧绿的竹竿,它们交错种植,竞相生长,枝叶繁茂如檀栾(形容竹枝的美好姿态),春天来临时,我独自欣赏这片贞洁的竹林,而冒雨时,又有谁愿意像我一样,甘愿做那默默无闻的小草官呢?寂寞的台阶前我遇见了这些竹子,静静地聆听风吹竹叶的声音,仿佛秋天的声音一般,等到竹子长成,我一定会时常来看望它们,即使有客人来访,我也懒得出去迎接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与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首联“当日曾移碧玉竿,缭坦交植竞檀栾”描绘了竹子移栽后的生机勃勃;颔联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竹林高洁品质的欣赏与对世俗官场的厌倦;颈联与尾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中“碧玉竿”、“檀栾”等词语的运用,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外在美,更赋予了其内在的精神品质,诗人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坚韧、淡泊名利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社会的疏离感。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衰微、政治腐败、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遭贬谪,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竹子这一高洁、坚韧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