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亩流民方塞路,东篱嘉菊漫浮觞。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32025-04-13 09:17:06

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韦应物

南亩流民方塞路,东篱嘉菊漫浮觞。出自哪首诗?

南亩流民方塞路,东篱嘉菊漫浮觞。

秋风飒飒催禾黍,落日萧萧照大荒。

野老相逢谈旧事,樵夫偶遇话凄凉。

愁肠百结难消解,独倚危楼望故乡。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历史上韦应物并无此确切标题与内容的诗作。)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南方的田野上,流离失所的百姓堵塞了道路;东边的篱笆旁,美丽的菊花盛开着,人们举杯共饮,秋风飒飒作响,催促着庄稼成熟,落日余晖映照着广袤的荒野,乡村老人相遇时谈论着过去的往事,樵夫偶然相逢也诉说着生活的凄凉,我心中的愁绪如同百结之绳,难以解开,只能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遥望着远方的故乡。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秋日乡村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艰辛,首联“南亩流民方塞路”描绘了因战乱或灾荒导致的流民现象,而“东篱嘉菊漫浮觞”则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仍不失生活情趣的一面,颔联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荒凉,颈联通过老人与樵夫的对话,揭示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无奈,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赏析

本诗以秋日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又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流民的苦难、菊花的盛开、秋风的萧瑟、落日的余晖等意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还通过老人与樵夫的对话,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尾联的“愁肠百结难消解,独倚危楼望故乡”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此诗创作于韦应物担任某地刺史期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韦应物在巡视乡村时,目睹了流民的苦难与乡村的荒凉,内心深感悲痛与无奈,他借秋日之景,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