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都人殚出集河湄,犹记从初放水时。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6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汴水悠悠东流,带来无限春色,隋朝的宫殿早已化为尘埃,都城的人们倾巢而出,聚集在河边,仍然记得当初汴河放水时的盛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河春色和人们对隋朝放水盛景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首句“汴水东流无限春”描绘了汴河春色盎然的景象,次句“隋家宫阙已成尘”则点出了隋朝宫殿已成废墟的历史事实,后两句“都人殚出集河湄,犹记从初放水时”则通过人们的回忆,展现了汴河放水时的热闹场景,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汴河春色为背景,通过对比和回忆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首句以“无限春”形容汴河春色,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次句“隋家宫阙已成尘”则直接点出了隋朝宫殿的废墟,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后两句通过人们的回忆,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益在漫游燕赵一带时所作,当时,他仕途失意,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慨,在游览汴河时,他看到了汴河春色和隋朝宫殿的废墟,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汴河曲》,通过描绘汴河春色和人们对隋朝放水盛景的回忆,他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