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绍嵩
避地真宜近幽僻,悠悠笑谢岁华淹。
林泉深处无拘束,风月闲中得尽瞻。
野老村居无俗客,道人茅屋有松杉。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听暮蝉。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和表达超脱世俗的心境,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为了躲避尘世的纷扰,选择居住在幽静偏僻之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悠然自得地笑着辞别那流逝的岁月,在林泉的深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无拘无束,风月之景在闲暇中得以尽情观赏,村野中的老人居住在这里,没有俗世的客人打扰,道人的茅屋里环绕着青松翠杉,这里的真正意趣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聆听傍晚时分蝉儿的鸣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选择幽静之地避世隐居的生活状态,首联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景象,包括林泉、风月、野老、道人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真意的深刻体悟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通过“避地”、“幽僻”、“无拘束”等词语,传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心境,诗人通过对林泉、风月、野老、道人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隐居生活氛围,尾联的“此中真意谁能解”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真意的深刻体悟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可能经历了世俗的纷扰和人生的坎坷,从而产生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他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佳作,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