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朝代:清代
作者:王夫之
汉阴抱瓮防机械,岘首沈碑认智名。
野老村居无俗客,山僧寺里诵经声。
白云出岫随风去,绿水环溪伴月行。
莫道此中多胜境,人间何处不营营。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在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强调“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后世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在汉水之阴,有人抱着水瓮以防机械之心(意指保持淳朴,不慕名利);在岘山之首,有人将碑沉入水中,以认清那些徒有虚名的智者,山野间的老人居住在村庄里,没有俗客打扰;山寺中的僧人,在诵经声中度过每一天,白云从山坳中飘出,随风而去;绿水环绕着溪流,伴着月光流淌,不要说这里有许多美丽的景致,人世间哪里不是在为名利而奔波忙碌呢?
释义
首联“汉阴抱瓮防机械,岘首沈碑认智名”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向往,汉阴抱瓮,典出《庄子》,象征淳朴自然;岘首沈碑,则暗指那些追求虚名的人终将被人遗忘,颔联描绘了山野村居的宁静生活,无俗客打扰,只有僧人的诵经声相伴,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与和谐,尾联则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与升华,指出人世间无处不充满名利之争,而此处却是一片净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居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自然景象,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首联的典故运用巧妙,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又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颔联和颈联的描绘,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山野之中,感受到了那份超脱与自在,尾联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夫之晚年隐居期间,王夫之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对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有着深刻的认识,晚年他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夫之作为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