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军中乐事随谈笑,徼外威声待指纵。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注:“军中乐事随谈笑,徼外威声待指纵”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出塞》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假想的、以王昌龄风格创作的诗中,真正的《出塞》诗并无这两句,以下分析基于这一假想情境。)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在秦汉时期明月照耀下的边关,万里长征的将士们还未归来,只要有龙城飞将(指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就绝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在军营中,将士们谈笑风生,享受着难得的欢乐时光;而在边境之外,他们的威名远播,只待指挥官一声令下,便能迅速行动,展现无敌的军威,守卫边疆的士兵们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却满是思归的愁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展现了他们既乐观又坚韧的精神风貌,前两句借古喻今,强调了边关的重要性及战争的持久性;中间两句则通过“军中乐事”和“徼外威声”的对比,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与豪迈;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人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既点明了时间背景,又营造了一种历史沧桑感,接着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边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而“军中乐事随谈笑,徼外威声待指纵”两句,则通过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非凡的战斗力,最后两句则以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作为结尾,使整首诗在豪迈中不失柔情,更加引人入胜。
创作背景
虽然“军中乐事随谈笑,徼外威声待指纵”这两句并非王昌龄真实作品的原文,但我们可以假设这首诗是他在某个时期受到边塞将士英勇事迹的启发而创作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得以繁荣发展,王昌龄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然会对边塞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和才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