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十年敌骑遍寰海,北客走到天南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春日的河岸桃花盛开,流水潺潺,云帆之下是茂密的枫树林,为了躲避战乱,我苟且偷生,远离家乡,如今更是远行至这天南地北的尽头,我已年老多病,却仍要南征漂泊,但心中仍怀着对朝廷的感恩和对北方的深深挂念,这十年来,敌人的骑兵遍布天下,我这个北方人也被迫走到了这天南地北的角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南征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朝廷的忠诚,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漂泊。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首联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色,但在这美丽的背后,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颔联直接表达了诗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远离家乡的无奈与痛苦,颈联则通过“老病”与“君恩”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对家乡的思念,尾联则是对时局的深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南征时所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杜甫在这场战乱中颠沛流离,饱尝艰辛,这首诗正是他在南征途中,面对战乱带来的苦难和对家乡的思念,有感而发所作,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也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