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12025-04-08 06:10:25

诗词原文

客中九日

明 · 王灿

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的解释

细雨垂垂湿九秋,凄凉况近最高楼。

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

异地逢寒空怅望,故园何处是归舟。

孤灯寂寂夜萧索,断雁声声泪暗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灿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王灿,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情感细腻、善于抒发内心愁绪的文人,他的作品多描绘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细雨绵绵不绝,已经湿润了整个秋天,而我此刻正站在高楼之上,更觉凄凉,已经遭受了霜露的侵袭,让人心生感慨,更何况梅花又在这客居他乡之时,增添了我的愁绪,身处异地,遇到寒冷天气只能空自怅望,故乡在哪里?何时能乘舟归去?夜晚孤灯寂寂,四周一片萧索,失群的孤雁声声哀鸣,我的泪水也在暗中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霜露、梅花等自然景物,以及孤灯、断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写细雨绵绵,高楼之上更觉凄凉;颔联以“已遭霜露”和“况复梅花”进一步渲染愁绪;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尾联则以孤灯、断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一句,尤为精彩,既写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对诗人情感的影响,又通过“欺”字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传神,诗中的孤灯、断雁等意象,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王灿在异乡漂泊时所作,在异乡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孤独与寂寞,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之际,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他通过描绘细雨、霜露、梅花等自然景物,以及孤灯、断雁等意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反映了明代文人在异乡漂泊时的普遍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