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山中处处罢芳菲,众绿成阴绕碧溪。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世称钱考功、钱司勋,钱起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刘长卿齐名,并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辛夷花全部凋谢,杏花也已落尽,春光逝去,山中处处芳菲都歇,只见大片绿叶,茂密成阴,环绕着碧绿的溪水,回到草堂,只见窗前幽竹,仍然青翠葱茏,好像在等待着我的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所见的景象,通过对比春残花落的凋零与幽竹不改清阴的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深情。
赏析
这首诗以“春残”二字领起,为全诗定下了叹春、惜春的基调,诗的前两句写春归的景色,诗的后两句写归来后的心情,全诗紧扣题目,把惜春的感情与幽竹的意象紧密结合起来,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幽竹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之情,诗人用“众绿成阴绕碧溪”来描绘春去夏来的景象,绿荫渐浓,溪水潺潺,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不改清阴待我归”一句,则赋予了幽竹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幽竹的忠诚与坚韧,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时所作,诗人久居官场,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深感厌倦,而故山草堂则是他心灵的归宿,在暮春时节,诗人回到故山草堂,看到春去夏来的景象,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幽竹的赞美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