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利州南渡》,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阳,
长爱南山似故乡。
岸阔樯稀波渺茫,
劳劳亭畔草连天。
声随风去远芜营,
雁带寒声归渚堧。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五湖烟水独忘机。
羊车薄暮过湖曲,
惊起鸳鸯不并栖。
(注:“羊车薄暮过湖曲,惊起鸳鸯不并栖”这两句在现存版本的《利州南渡》中并不完整出现,可能是温庭筠其他作品中的残句或后人辑佚时加入的,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们以此两句为核心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的诗作多写闺情,词风浓绮艳丽,对后世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译文
(针对“羊车薄暮过湖曲,惊起鸳鸯不并栖”两句)
傍晚时分,装饰华丽的羊车缓缓驶过曲折的湖畔,惊扰了原本并栖在一起的鸳鸯,使它们各自飞起。
释义
羊车:古代的一种车驾,通常用羊牵拉,这里可能指代贵族或游人的车驾。
薄暮:傍晚时分。
湖曲:曲折的湖畔。
鸳鸯:一种水鸟,常雌雄并栖,象征恩爱夫妻。
不并栖:不再并排栖息,暗示被惊扰后的分离。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湖畔的宁静被突然打破的情景,通过“羊车”的驶入和“鸳鸯”的惊飞,营造出一种由静到动、由和谐到分离的氛围,羊车的华丽与鸳鸯的质朴形成对比,暗示了世俗繁华对自然宁静的侵扰。“惊起鸳鸯不并栖”也寓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之情。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是他游历四川利州(今广元市)时所作,利州地处嘉陵江畔,风景秀丽,诗人在此渡江时,面对眼前的山水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诗篇,虽然“羊车薄暮过湖曲,惊起鸳鸯不并栖”两句在现存版本中并不完整出现,但结合温庭筠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两句诗可能也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与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温庭筠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世俗繁华的淡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