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雨中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我行往复三千里,不见行人带雨容。
独怜溪边自留客,落花狼籍水淙淙。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是唐代前期著名的宫廷诗人之一,其作品多应制之作,但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佳作,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构思巧妙,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
译文
我往返行走了三千里路,却未曾见到有行人在雨中带着愁容,唯独溪边仿佛自然在挽留客人,落花满地,溪水潺潺流淌。
释义
“我行往复三千里”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孤独;“不见行人带雨容”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在雨中行走的独特感受,即周围行人似乎都未受雨水影响,唯有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独怜溪边自留客”一句,将视角转向溪边,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仿佛溪水与落花都在挽留过往的行人。“落花狼籍水淙淙”则进一步描绘了溪边的景象,落花满地,溪水潺潺,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宁静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中行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前两句“我行往复三千里,不见行人带雨容”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在雨中的独特心境,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溪边的自然景象,以景寓情,将诗人的情感寄托于落花与溪水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峤仕途不顺或人生低谷时期,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诗人面对雨中的景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他通过描绘自己在雨中的孤独行走,以及溪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