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12025-04-03 06:44:22

诗词原文

山行

唐·罗隐

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全诗是什么?

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一自前王惆怅后,至今犹自泣寒猿。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乱世之中,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而富有哲理,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山野之人哪里识得那天上仙人的容颜,又怎知这是虞舜帝(传说中的圣王)的第几代子孙呢?自从前朝圣王消逝后,至今这山中还回响着寒猿的悲泣之声。

释义

“野夫不识天人面”表达了山野之人对高贵或超凡脱俗之人的不了解与陌生感;“知是虞皇第几元”则是以虞舜帝(古代圣王)的子孙作为高贵与超凡的象征,暗示了诗人所遇之人的不凡身份或气质。“一自前王惆怅后”指的是自古代圣王消逝后,世间便少了那份圣明与和谐;“至今犹自泣寒猿”则通过寒猿的悲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圣世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描绘山野之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古代圣王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野夫不识天人面”以山野之人的无知反衬出所遇之人的超凡脱俗;次句“知是虞皇第几元”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气质,同时暗含了对古代圣王的敬仰与怀念,后两句则通过“前王惆怅后”和“泣寒猿”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圣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直白而富有哲理,情感深沉而含蓄,展现了罗隐独特的文学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但心中仍怀有对往昔圣世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在游历山川时,他或许遇到了某位具有超凡气质的人物,触发了对古代圣王的怀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野之人的视角和寒猿的悲泣之声,罗隐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圣世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