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12025-04-03 06:36:21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苏轼

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全诗是什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

(注:“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并非苏轼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创意性融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傍晚的云彩收尽,天地间溢满了清寒,银河悄然无声,月亮如同玉盘般转动,此生此夜的美好时光不会长久,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哪里观赏这轮明月呢?但愿每年的中秋都能团圆美满,三十年的时光里,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计较东西南北的距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美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相聚不易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团圆的美好祝愿。“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表达了诗人对长久团圆的深切期盼,无论身在何处,都希望能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之美,引发了对人生、相聚与离别的深刻思考,诗人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相聚不易的感慨,以及对未来未知的忧虑,而“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则是对未来团圆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虽然“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并非苏轼原句,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情感表达与苏轼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与家人聚少离多,他对团圆、相聚的渴望尤为强烈,在中秋佳节之际,面对皎洁的明月,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