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皇恩若许归山去,豆地虽存不解锄。
老去自怜心尚在,归来依旧一蒿芦。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多讽刺现实,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如果皇上的恩典允许我回到山中隐居,即使那里还有一块种豆的地,我也不会再去耕作锄草了,年岁已高,自己怜惜这颗心依旧怀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归来后,依旧只能与一丛丛的芦苇为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首句“皇恩若许归山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允许,得以归隐山林的心愿;次句“豆地虽存不解锄”则通过放弃耕作的行为,暗示了诗人对仕途和世俗生活的厌倦;后两句“老去自怜心尚在,归来依旧一蒿芦”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凉,以及归隐后生活的孤寂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首句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的心愿;次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后两句则通过抒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风格。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对现实政治深感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希望通过远离世俗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