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居
唐·刘长卿
鲁公已作乞米帖,陶令旋寻储粟瓶。
惆怅斯人徒炯炯,秋风此日自泠泠。
谁将浊酒同君醉,恰似吞并得两楹。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避乱流寓江南一带,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泊、宦海浮沉之感,以及山水田园之趣,风格含蓄温婉,意境深远,尤善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之称。
译文
鲁公(颜真卿)已经写下了乞米的字帖,陶令(陶渊明)也忙着寻找储粮的瓶子,我惆怅地看着这些先贤的境遇,秋风中更觉冷清,谁能与我共饮浊酒,一醉解千愁,就像同时拥有了鲁公的豁达与陶令的淡泊呢?
释义
“鲁公已作乞米帖”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因贫困而向友人乞米的典故,其《乞米帖》反映了他的困境与坚持。“陶令旋寻储粟瓶”则是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虽隐居田园,但仍需为生计操劳,寻找储粮的器具,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自身贫困的生活状态和对先贤的共鸣。
赏析
此诗以鲁公和陶令的典故开篇,既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也借以自况,表达了自己身处贫困却不失高洁之志的情怀,中间两句“惆怅斯人徒炯炯,秋风此日自泠泠”通过“惆怅”、“炯炯”(形容目光明亮,此处可引申为清醒、坚持)和“秋风”、“泠泠”(清冷)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末两句则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知音难觅、同醉共苦的渴望,同时也隐含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刘长卿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刘长卿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晚年更是流寓江南,生活清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回顾历史人物的相似遭遇,表达了自己对贫困生活的坦然接受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诗中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