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战行
唐·王昌龄
戍楼四面风夜吼,壮士连营寒甲胄。
箭飞金垒射雕弧,剑拂铁衣鸣鸷鹘。
传声鼓角雄相望,暗起旌旗动寒日。
清风时来助气势,寒甲夜聚言语私。
匈奴天险不可度,汉家烽火彻明都。
胡骑夜归霜满路,将军号令挽强弩。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公元698年,卒于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为生,三十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最为著名,善于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的诗作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在四面环绕的戍楼上,夜风呼啸如吼,壮士们在连营中身披寒冷的甲胄,箭矢如飞,射向金垒上的雕弓,剑锋掠过铁衣,发出鸷鹘般的鸣声,鼓角之声雄壮相望,旌旗在寒风中暗暗升起,仿佛要撼动寒日,清风时而吹来,助长了将士们的气势,寒夜里,士兵们披着铠甲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私语,匈奴的天险难以逾越,汉家的烽火彻夜通明,照亮了都城,胡人的骑兵在霜满的路上夜归,将军则下令挽起强弩,准备战斗,待到朝见皇帝时,献上玉帛,回望帝乡,乌孙归去后不再称王,天涯静谧之处没有征战,战争的阴霾消散,日月重又光辉照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们在寒夜中坚守阵地、准备战斗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坚韧,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战争氛围,烘托出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边塞战争场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画面感极强,诗人通过“风夜吼”、“寒甲胄”、“射雕弧”、“鸣鸷鹘”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清风时来助气势”与“寒甲夜聚言语私”的对比,既展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又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柔情和温情,诗人还通过“匈奴天险不可度”与“汉家烽火彻明都”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责任与担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边塞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战争形势和将士们的生活状态,唐代时期,边疆地区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和威胁,因此边塞战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议题,王昌龄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以边塞题材为主,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和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边塞任职期间,对边疆战争和将士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