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日所忧非所及,因以遯世无闷辞。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32025-04-02 09:03:21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若日所忧非所及,因以遯世无闷辞”,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句并非原文中的连续句子,而是对原文意境的概括或提炼,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归去来兮辞》的内容进行创作和解析,同时尽量融入您提供的关键词的意境。

诗词原文

《归隐逸趣》

若日所忧非所及,因以遯世无闷辞。出自哪首诗?

魏晋·陶渊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若日所忧非所及,心随云影共徘徊。

因以遯世无闷辞,归园田居乐悠哉。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注:此诗为基于《归去来兮辞》意境的再创作,非陶渊明原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山川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如果我所忧虑的事情并非我所能触及的,那么我的心就会随着云影一起徘徊不定,我选择隐居避世,用无拘无束的言辞来表达我的志向,回到园田之中,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小船轻轻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朦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态度,诗人认为,如果忧虑的事情无法改变,那么就应该放下这些烦恼,选择隐居避世,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山川之美、云影徘徊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诗人通过“若日所忧非所及,因以遯世无闷辞”等句子,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追求。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和不满,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他选择了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以逃避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是基于《归去来兮辞》的意境进行再创作的,但它仍然保留了陶渊明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