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得孤秦万弊时,当年丞相要无为。的释义

一文知千秋42025-03-31 07:57:27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汉得孤秦万弊时,当年丞相要无为。的释义

作者:屈大均

汉得孤秦万弊时,当年丞相要无为。

安能屈节隳名教,始信英雄不妄为。

秦法酷苛民已怨,汉纲疏阔士难羁。

萧何若也追韩信,岂有江山异姓危。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翁山,又字介子、华藏,号灵均,又号罗浮山人、三闾大夫,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早年曾参与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一号骚余,中年还俗,更名大均,他一生奔走于粤、桂、赣、浙等地,结交反清志士,北游京师,寻求抗清机会,晚年隐居广州番禺雷峰寺,屈大均的诗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恢复之志,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

译文

汉朝在继承了秦朝孤立无援、万般弊病的局面时,当年的丞相(指萧何)却主张无为而治。

怎么能为了保全名节而违背名教(儒家伦理道德),这才相信真正的英雄不会轻率行事。

秦朝的严酷法律已经让百姓心生怨恨,汉朝的纲纪松弛又难以约束士人。

如果萧何当初没有追回韩信,哪里会有江山落入异姓之手的危机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汉朝初年在继承秦朝弊病时的治国策略,以及萧何、韩信等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首联指出汉朝在继承秦朝孤立无援、弊病丛生的局面时,萧何主张无为而治;颔联强调真正的英雄不会为了保全名节而违背名教;颈联对比秦朝与汉朝的治国策略,指出秦法酷苛导致民怨沸腾,而汉纲疏阔则难以约束士人;尾联则以韩信为例,强调萧何追回韩信对汉朝稳固江山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鉴,通过对汉朝初年治国策略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秦朝与汉朝的治国策略进行对比,突出了汉朝在继承秦朝弊病时的困境和挑战,诗人通过对萧何、韩信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屈大均作为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学者和诗人,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他通过对汉朝初年治国策略的探讨,以及对萧何、韩信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屈大均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