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唐·李商隐
柏府严霜留点漆,蕉窗寒露发光莹。
孤灯寂寂人难寐,冷月凄凄夜未明。
思绪纷飞何处去,心忧国事梦难成。
秋风又起添萧瑟,独倚阑干听雁声。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柏树环绕的官署中严霜降临,留下点点漆黑(比喻环境严酷,但仍有些许光明);芭蕉叶覆盖的窗前,寒露闪烁,发出晶莹的光芒,孤独的灯火映照下,人难以入眠;清冷的月光下,夜色依然未明,思绪纷飞,不知该去往何方;心中忧虑国家大事,连梦也难以做成,秋风又起,增添了更多的萧瑟之感;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聆听远处大雁的鸣叫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首联以“柏府严霜”和“蕉窗寒露”为喻,暗示了环境的严酷和诗人所处的艰难境地,颔联则通过“孤灯寂寂”和“冷月凄凄”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颈联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绪纷飞和心忧国事,尾联则以秋风和雁声作为背景,增添了萧瑟之感,也暗示了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秋夜感怀的画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怀忧国忧民之情的时候,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