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
旧日桃源今又是,山川信美独伤神。
(注:原诗中并无直接连续出现“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实际历史文献中,这两句并非出自同一首诗或原文,此处理解为创意性融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他一生致力于抗元斗争,失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军俘虏,坚贞不屈,最终被杀,谢枋得的诗文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寻找到一处如桃花源般的好地方来躲避乱世,桃花再次盛开,标志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不要让桃花瓣随风飘落水中,生怕有渔人发现这里的秘密,前来探访。
不是因为积德行善就能传承福庆,怎能见到天意与人心如此契合?
昔日的桃花源如今又重现眼前,山川之美固然令人陶醉,但独自面对此景,心中却充满了伤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个避世的桃花源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两句,寓意着世事无常,福祸并非完全由个人善恶决定,而是与天意、命运紧密相连,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融合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以桃花为媒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避世之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桃花源的美丽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忧虑,特别是“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两句,不仅富有哲理,也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渴望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土,以逃避现实的苦难,他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故事,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无奈,通过“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