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玄理诗
唐·王梵志
有非有兮理常存,
无非无兮无有根。
将欲诘之兮似朝云,
潺潺兮雨下纷纷。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梵志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梵志,唐代初期白话诗僧,生平不详,大致活动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他的诗歌以白话写成,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语言通俗易懂,风格质朴自然,对后世的白话诗和民间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王梵志的诗作在当时并不被主流文坛所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欣赏。
译文
有与无之间,真理永远存在;
无与无非之间,无也有其根源。
想要追问这其中的道理,就像早晨的云彩;
潺潺细雨,纷纷扬扬,难以捉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探讨“有”与“无”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真理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有非有兮理常存”一句,指出在看似存在与不存在的表象之下,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无非无兮无有根”则进一步阐述了“无”并非真正的空无,它也有其存在的根源和依据,后两句以朝云和细雨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真理的难以捉摸和变幻莫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诗人以朝云和细雨为喻,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象美,也进一步强调了真理的难以捉摸和需要不断追寻的特点,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王梵志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思想多元的时代,唐代初期,佛教盛行,道教、儒家等思想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王梵志作为一位白话诗僧,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对宇宙和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后,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通过探讨“有”与“无”的哲学命题,诗人试图揭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和真理,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就是对这首古诗的全方位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