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下一句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32025-03-24 06:06:37

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宗杲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下一句是什么?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释宗杲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望,其禅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交往密切,对佛教与儒学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译文

我并非是要在山林中炫耀自己的修行成果,而是担心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陷入执着于“断”(彻底否定)与“常”(永恒不变)的误区,在千峰万壑的顶峰之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无拘无束,仿佛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获得了真正的自在,我不愿与世俗之人争夺名利宠辱,只愿将心中的思绪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或许有一天,我会悄然离去,回到那青山绿水之间,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幽深,一片宁静祥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释宗杲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强调修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避免陷入极端的思维误区,如“断”与“常”,他向往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远离世俗的纷扰与争斗。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释宗杲在山林中修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首句“不是山僧逞人我”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态度,他并非为了炫耀自己的修行成果而隐居山林。“修行恐落断常坑”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修行的深刻认识,他担心自己会陷入执着于“断”与“常”的误区,这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诗人在山林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及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在山林中修行的时期,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在修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断”与“常”的误区,以及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其淡泊名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释宗杲个人的修行历程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