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野干随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52025-03-24 06:05:05

诗词原文

野干行

若是野干随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的解释

唐·杜甫

野干巧伺游麋过,欲啮还惊走却回。

长养浑如幽涧底,成群遮绝塞天来。

狡狯只应迷远道,干求终是费多才。

若是野干随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野干(一种野兽)狡猾地窥视着路过的麋鹿,想要咬却又因惊恐而跑开,它们在幽深的山涧中成长,成群结队地遮蔽了天空,仿佛要阻断道路,它们狡诈只会在远离人烟的路上迷惑行人,而它们的干求(此处可能指野心或欲望)最终只会耗费掉它们本不多的才智,如果野干能够跟随法王(此处可能指有智慧或道德的领袖),那么那些百年的妖怪(比喻邪恶势力或不良风气)就只会徒劳地张开嘴巴,无法施展其邪恶的力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野干的狡猾和贪婪,隐喻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或不良风气,诗人希望这些邪恶势力能够受到有智慧或道德的领袖的引导,从而消除其对社会的危害。

赏析

这首诗以野干为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或不良风气的本质,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将野干的狡诈、贪婪和危害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消除这些邪恶势力的期望和信念,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于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来隐喻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或不良风气,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消除这些邪恶势力的期望和信念,这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