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师子林
朝代:明代
作者:释宗泐
旃檀林里路迢迢,无杂树时风自消。
郁密深沈师子住,佛光常照夜萧萧。
作者简介
释宗泐(生卒年不详),明代高僧,字季潭,临海(今浙江临海)人,洪武初召至京,住天界寺,后主蒋山太平兴国寺,工诗,与孙蕡、王祎、刘崧等唱和,有《全室外集》、《季潭集》,释宗泐的诗歌多描绘佛教圣地与修行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在旃檀林中,道路蜿蜒曲折,深远而漫长,这里没有杂树丛生,因此风也显得格外宁静,仿佛自行消散,林中树木郁郁葱葱,茂密深沉,这里是师子(狮子,佛教中象征威严与力量)的居所,佛光普照,使得夜晚也显得宁静而庄严。
释义
旃檀林:指种植旃檀树的树林,旃檀树在佛教中常被用作香料和供佛之用,象征清净与神圣。
无杂树:形容林中树木纯净,无其他杂树混杂,象征心灵的纯净无染。
郁密深沈:形容树林茂密深沉,象征佛教修行的深邃与厚重。
师子住:师子即狮子,象征佛教中的威严与力量,此处指这里是师子(或指高僧、菩萨等)的居所。
赏析
这首诗以旃檀林为背景,通过描绘林中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佛教修行的意境,首句“旃檀林里路迢迢”既描绘了林中的幽静深远,又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辛,次句“无杂树时风自消”则通过无杂树与风的自消,象征了心灵的纯净与宁静,后两句“郁密深沈师子住,佛光常照夜萧萧”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修行的庄严与神圣,师子的居所与佛光的普照,使得整个环境充满了神圣的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释宗泐在游历或居住于某佛教圣地时所作,旃檀林作为佛教圣地的一部分,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描绘林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的理解与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僧人修行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旃檀林的幽静与神圣,还通过象征手法传达了佛教修行的意境与感悟,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佛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