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越谣
唐·韦庄
使节南来能掉舌,赵佗百拜远称臣。
两纥乾山来霹雳,三桡战鼓下风尘。
越王空自思亡国,汉月当空照海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作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子思归情绪,情感真挚,情思缠绵,较为动人。
译文
南方的使节凭借能言善辩的口才而来,赵佗(南越王)远远地多次跪拜表示臣服,两纥乾山上传来了如雷般的声响,三桡战鼓震响,尘土飞扬,南越王徒然地思念着已经灭亡的国家,而汉朝的明月却高悬夜空,照耀着海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汉朝使者南下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的历史事件,诗中通过“掉舌”形容使者的辩才,通过“百拜远称臣”描绘了赵佗的臣服姿态,同时以“两纥乾山来霹雳,三桡战鼓下风尘”象征了军事上的威慑和战争的紧张氛围,最后以“越王空自思亡国,汉月当空照海门”表达了南越王对亡国的无奈和对汉朝统治的接受。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汉朝对南越的征服和统一,诗中“使节南来能掉舌”一句,突出了使者的智慧和辩才,为后文的赵佗臣服做了铺垫,而“两纥乾山来霹雳,三桡战鼓下风尘”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南越王对汉朝统治的无奈接受,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汉朝对南越的征服有关,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尉赵佗建立的割据政权,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汉武帝时期,为了统一南方,派遣使者南下说服赵佗归顺汉朝,韦庄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这首《南越谣》,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对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和政治分裂的忧虑,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