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融入,以展现这两句在类似主题下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诗人、官员,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他早年丧父,由母教养成人,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后历任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他关心百姓疾苦,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白居易、元稹等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全国各地没有闲置的田地,可农夫们还是活活饿死。
百牢之宴与王室的剩余祭品共存,每一顿饭都不应让稻田荒废。
富贵人家里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冻饿致死的穷人。
释义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描绘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则揭示了农民虽然辛勤耕耘,却仍难以逃脱饥饿与死亡的悲惨命运。“百牢犹共王馀荐,一饭休教笼稻荒”两句,通过对比王室的奢华与农民的贫困,强调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唐代社会的不公与农民的悲惨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农民辛勤耕耘却难以果腹的悲惨景象,与王室的奢华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也通过“一饭休教笼稻荒”的呼吁,表达了对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朴素情感。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农民生活日益困苦,李绅作为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和诗人,他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现实,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更是对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