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下里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302024-12-17 01:56:15
巴人下里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现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这个成语源于《对楚王问》,常用来形容某种文艺作品通俗易懂,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与高雅的艺术形式形成对比。

1、巴人下里的释义

“巴人下里”是一个成语,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或平庸的技艺,它常用来形容文化层次较低或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与高雅的艺术作品形成对比。

巴人下里的解释

2、巴人下里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文献,最早见于《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也。”这里,《下里》和《巴人》都是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比喻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3、巴人下里的例句

“他的作品虽然被一些专家批评为巴人下里,但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4、巴人下里的分解解释

巴人:指古代巴地的居民,也泛指普通民众。

下里:古代楚国的地名,也指楚国民间流行的歌曲。

结合起来,“巴人下里”即指楚国普通民众所喜爱的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5、巴人下里的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巴人下里”通常用作贬义,指文化层次较低或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用作中性词,仅指通俗易懂。

6、巴人下里的示例

在文学评论中,可能会说:“这部小说的语言过于直白,情节也缺乏深度,显得有些巴人下里。”

7、巴人下里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在指文艺作品通俗易懂时)、粗俗浅陋(含贬义)

反义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指高雅的艺术作品,难以理解或欣赏)

需要注意的是,“巴人下里”虽然常含贬义,但在具体使用时还需根据语境来判断其感情色彩,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作品贴近群众、易于接受的特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