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旨相公"的释义是指那些只会应承上级旨意、自己无决断力或不敢决断的官员,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一味顺从、缺乏主见和独立行政能力的官僚,他们在处理事务时往往只知传达上级的三个旨意,而不做实质性的判断和决策。
1、三旨相公的释义:
三旨相公是对古代某些官员的一种讽刺性称呼,意指这些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只会说三种话:一是“圣上旨意如何”,表示完全遵循皇帝的旨意;二是“同僚们如何议定”,表示随大流,没有主见;三是“诸君看着办”,表示推卸责任,不承担责任。“三旨相公”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主见、只会附和或推卸责任的官员。
2、三旨相公的出处:
这个词语出自宋代,具体来源已难以考证,但它在宋代文献中已有记载,用以讽刺当时官场上的某些风气。
3、三旨相公的例句:
“他这个人啊,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三旨相公’,遇到事情从不自己拿主意,总是问别人怎么看,或者干脆就说‘你看着办吧’。”
4、三旨相公的分解解释:
- “三旨”:指的是三种类型的回答或处理方式。
- “相公”:在古代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特指那些被讽刺为“三旨”行为的官员。
5、三旨相公的成语用法:
虽然“三旨相公”本身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缺乏主见、只会附和或推卸责任的官员,用法上,它通常作为贬义词,用于批评或讽刺。
6、三旨相公的示例:
在古代官场中,有些官员在处理政务时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只会说“皇上圣明,臣遵旨”、“同僚们已经议定了,臣无异议”等套话,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三旨相公”,在现代社会,虽然制度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旨相公”的现象仍然可能在某些组织或机构中存在。
7、三旨相公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应声虫(指随声附和的人)、墙头草(指立场不坚定,随风倒的人)、和事佬(指无原则地调解争端的人)。
- 反义词:独当一面(指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主见分明(指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随波逐流)、勇于担当(指敢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