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短量长成语的释义

一文知千秋202025-04-25 10:37:47
"校短量长"成语的释义为:比较事物的短处与长处,通常用于评价人或事物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成语体现了在衡量事物时应兼顾各方面特点,以求得公正准确的判断。

1、校短量长的拼音

xiào duǎn liáng cháng

校短量长成语的释义

2、校短量长的释义

指比较长短,衡量优劣,也作“校短推长”。

3、校短量长的出处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忤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其中虽未直接提及“校短量长”四字,但“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等句体现了比较、衡量历史事件的精神,后世引申出“校短量长”的成语,但具体直接出处可能难以精确到某一文献,它更多是在历史文献的流传和解释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表达。

4、校短量长的例句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当校短量长,客观评价不同理论的优劣。

5、校短量长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比较事物。

6、校短量长的示例

在评价两位画家的作品时,我们需要仔细校短量长,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7、校短量长的近义词

比量齐观、较短比长、权衡利弊、衡量得失等。

8、校短量长的反义词

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囫囵吞枣、不加辨析等(这些反义词强调不进行细致的比较和衡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