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居
唐·白居易
曲池平尽乔木老,旧地分张百姓家。
篱落萧条掩夕照,牛羊闲散下平沙。
孤村寂寂炊烟断,远树苍苍暮色加。
回首故园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天涯。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曲折的池塘已经干涸,池边的老树也已苍老,曾经的土地如今被百姓们分割成了各自的家园,篱笆墙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萧条,牛羊悠闲地走向平坦的沙地,孤独的村庄里炊烟已经断绝,远处的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更加苍茫,回头望向故乡,却不知它在哪里,我的心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到故乡时所见到的凄凉景象,曲池干涸、乔木苍老,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百姓们分割了曾经的土地,各自为家,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计,篱笆墙的萧条、牛羊的闲散、炊烟的断绝和远树的苍茫,共同构成了一幅荒凉而寂静的乡村画面,诗人回首故乡,却感到无处寻觅,只能将心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曲池、乔木、百姓家、篱笆墙、牛羊、炊烟和远树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而寂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心随明月到天涯”的结尾,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之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回到故乡时所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在他晚年时,他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感到无比凄凉,曾经的繁华已经逝去,留下的只有荒凉和寂静,诗人深感世事无常,岁月无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