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城水
唐·白居易
东城水深色如黛,居人来过不知爱。
徒言此地多灵仙,何曾有人闲往来。
水清石瘦竹森森,湓浦沙头风转林。
夜深无月人独行,时听啼乌与啼砧。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东城的水深邃,颜色如同黛色一般,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经过却不懂得欣赏它的美,人们只是说这里有很多灵秀的神仙,但又有谁真正闲暇时来这里往来欣赏呢?水清澈,石头瘦削,竹林茂密,湓浦的沙洲上风吹着树林,夜深了,天上没有月亮,我一个人行走,时不时听到乌鸦的叫声和捣衣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东城水的美丽景色,但居住在此的人们却不懂得欣赏,诗人通过对比“灵仙”的传说与现实的冷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被忽视的遗憾,夜深人静时的孤独行走和听到的声音,也增添了诗歌的凄清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东城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的深邃、清澈以及周围环境的幽静,诗人用“色如黛”来形容水的颜色,既形象又生动,展现了东城水的独特魅力,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不懂得欣赏这份美,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人的麻木和无知,诗人通过对比“灵仙”的传说与现实的冷清,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美景被忽视的遗憾,夜深人静时的孤独行走和听到的声音,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凄清和哀婉,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人麻木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期间,江州地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诗人在被贬期间,有机会深入接触和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由于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等原因,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城水的美丽景色与居住在此的人们的麻木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夜深人静时的孤独行走和听到的声音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