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韦应物
二十献书阙下,三任入省郎。
沉潜道义日,仕宦多骖骧。
墨绶百里宰,红绶一命章。
有道致君三任喜,无心贪宠一麾行。
亲故满京国,别来各衰荣。
西登咸阳道,瞻望泾州城。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令名。
还家岂徒乐,实欲助升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起家右千牛备身,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在任以治行闻,贞元二年(786年),入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栎阳令,迁尚书省左司郎中,贞元七年(791年),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与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译文
二十岁时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著作,三次任职都进入了省郎的行列。
他每日都沉浸在道义之中,仕途上多次升迁。
曾任百里之地的县令,佩戴着墨色的官印;也曾获得一命的官阶,佩戴着红色的官绶。
他秉持道义辅佐君王,三次任职都受到君王的喜悦;他无心贪恋宠幸,只愿手持旌麾前往地方任职。
亲朋好友遍布京城,分别后各自经历了兴衰荣辱。
现在要向西登上咸阳大道,远望泾州城的方向。
他的爱子游历在燕赵之地,家中的高堂享有美好的名声。
他回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快乐,更是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太平出一份力。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应物为送别友人张参明经而作,诗中描述了张参的仕途经历、道德品质以及此次前往泾州觐省的心情,有道致君三任喜,无心贪宠一麾行”两句,赞扬了张参秉持道义辅佐君王,三次任职都受到君王的喜爱,同时他并不贪恋朝廷的宠幸,而是愿意前往地方任职,体现了他的高洁品质。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描述张参的仕途经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品质,有道致君三任喜,无心贪宠一麾行”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赞扬了张参的忠诚和道义,又表达了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诗人还通过描绘张参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形象。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沉潜道义日,仕宦多骖骧”两句,通过对比张参对道义的坚守和仕途的升迁,突出了他的道德品质,又如“西登咸阳道,瞻望泾州城”两句,通过描绘张参远望泾州城的情景,象征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送别友人张参明经时所作,张参是一位有才华的士人,曾三次任职省郎,并因秉持道义而受到君王的喜爱,此次他前往泾州觐省,韦应物便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赞美之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韦应物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道德和品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