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无老死无生灭,何用劳我以长生。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52025-04-04 07:00:28

诗词原文

空门悟道

唐·白居易

佛无老死无生灭,何用劳我以长生。全诗是什么?

佛无老死无生灭,何用劳我以长生。

心若了时身自在,此身何处不逍遥。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佛家认为没有老死与生灭的轮回,为何还要让我去追求长生不老呢?如果心灵得到了解脱,身体自然会感到自在,那么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逍遥自在。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佛教生死观的领悟,他认为,佛家认为生死轮回是不存在的,因此追求长生不老并无实际意义,真正的自在与逍遥,来自于内心的解脱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深厚的佛教思想,他通过对比佛家的生死观与世俗的长生追求,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诗中“佛无老死无生灭”一句,直接引用了佛教的生死观,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超脱,而“何用劳我以长生”一句,则是对世俗长生追求的质疑与否定,最后两句“心若了时身自在,此身何处不逍遥”,则表达了白居易对内心解脱与自在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白居易一生深受佛教影响,他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佛教思想,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已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与磨难,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生死观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对世俗的长生追求进行了反思与质疑,在白居易看来,真正的自在与逍遥并不在于追求长生不老,而在于内心的解脱与自在,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