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公济私成语的拼音是jiǎ gōng jì sī。
1、假公济私的拼音:
jiǎ gōng jì sī
2、假公济私的释义:
假借公家的名义或利用公家的资源来谋取个人的私利。
3、假公济私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杜周传》,原文为“(杜周)初为廷尉史,有一事,直其法,摧辱廷尉,自是之后,吏治者皆不敢复按杜周行事,皆言为巧,杜周以为上遇我厚,故为巧以奸上,亦何知,而正以此得罪,上闻而善之,迁为廷尉正,其后,大夫张汤坐为廷尉治淮南狱,以故廷尉史杜周为助,治巧,以故抵罪,久论不决,至后元三年冬,丞相史又劾汤,汤自杀,而周为奏决,论故廷尉史,皆以巧抵罪,奏请论汤,而周巧善处疑狱,虽文致法意,上所贤也,然周终以不阿上指,失天子意,故周两为廷尉,论事不平,而周用巧诋欺之法,行于一时,其后多以不任职抵罪,而廷尉决狱,务轻罪,然犹失实,而天下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杜周为廷尉,狱吏为奸,而民抵罪者不可胜数。’周少贱,好任侠,学书,无所不窥,善属文,初,周为廷史时,有一老吏,疑狱不决,及周为廷尉,老吏乃自以不如周,周为廷尉,吏人有知与不知,皆畏而服之,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捕桑弘羊、上官桀等,有功,迁为太仆右曹、给事中,稍迁至九卿,周巧于文法,善为奏谳,论事皆合当时之意,上甚任之,周子孙皆至二千石,故其见重如此,而杜延年亦明法律,子孙皆为大吏,在廷尉位者八人,及延年子缓为廷尉,治淮南狱,以有指,论杀淮南太子及王后,有司奏请,坐延年论弃市,上不许,遂下蚕室,后复为谏大夫给事中,坐事免,后复为北地太守,徙西河、雁门,皆有治名,延年以父故,为吏早,谙练文法,亦以巧抵罪,不如其父矣,而周子孙以巧宦至大官者众,杜氏自周至延年,微巧矣,然皆任善职,称贤吏,子孙继迹,至今不绝,其巧法吏,它皆然也,故论其巧,必以杜氏为称焉,而周之巧,皆此类也,所谓假公济私者也。”虽然原文较长且复杂,但“假公济私”一词并未直接出现,后世根据杜周等人的行为提炼出此成语,用以形容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4、假公济私的例句:
他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为自己谋取了大量利益。
5、假公济私的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私利。
6、假公济私的示例:
某公司经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的资金挪作私用,购买高档奢侈品,这就是典型的假公济私行为。
7、假公济私的近义词:
中饱私囊、营私舞弊、监守自盗等。
8、假公济私的反义词:
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这些反义词都强调了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